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二十八 1816年

 

作曲家心境已经慢慢平复下来,第一乐章 心若止水,一唱三叹,偶起波澜也即刻消散,每个音符似乎都想回到主音。

第二乐章 听到了爵士的味道,音乐在摇摆,人生何必那么苦,嗨,让我们苦中作乐吧。

第三乐章 是在回忆吗? 还是在向往?人生不就是在迷雾中来回穿梭吗?

第四乐章 还是要回到坚强乐观的本性,命运需要强音。英雄更要结束在最强音!

 

二十九 1818

 

第一乐章 战斗的号角又响起,并且在奏鸣曲式的每个部分的连接部出现,一直到结束,所以这个乐章是技术上最容易分辨的的一个乐章。发展部的赋格再次展示了斗争。

第二乐章 是个忙忙碌碌的短暂过度。

第三乐章 这个乐章长度超过二十分钟。贝多芬此时一定有巨大的悲痛需要宣泄,可以想象他孤独的坐在钢琴前,从两声极轻的触键开始,悲伤从他的手指间流出来,无法停止,叹息,哀伤,希望,黑暗中的微光,百转千回,最终还是要回到悲情的动机,甚至他已经忘了应该遵循教条的曲式要求,此刻他是在对上帝倾诉,上帝说,只能用悲伤安抚悲伤。

第四乐章 直接用了赋格曲式,高潮部分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绵延不绝,将贝多芬内心的复杂展露无疑,各种交织,斗争,最终还是以坚定的主题动机结束全曲。 总的来说这首曲子的是一首宏大的悲歌,是作曲家无法抑制的悲伤和内心激烈的斗争。

 

三十 1818-1822

 

第一乐章 一开始就是愉悦的动机,奠定了全曲的基调,曲调优美、轻松,展开部有力量的爆发,如朝阳初升。贝多芬重归了平静,巨大的痛苦后得到超脱,他和自己和解了。耳聋使他与外界愈行愈远,但和上帝越走越近,罗曼罗兰说贝多芬身体里有个上帝,他们时而搏斗,时而拥抱,这时应该他们达到了平衡,而音乐就是他工具,他在音乐中找到了天堂,得以超然解脱,洞悉尘世,俯视众生。

第二乐章 坚定的过度。

第三乐章 变奏曲式,六个变奏慢的优美,快的热烈,尤其第四变奏反复吟诵主题,高低起伏,充满感情。就像人的一生,有忧伤,欢乐,高潮,低谷,会跌下马来,也会攀上巅峰,这一切都是人生初心的变奏,最终贝多芬还是洞穿了所有情绪,风轻云淡,无喜无悲。贝多芬的英雄、勃拉姆斯的勃四第四乐章都是变奏曲式,我想都是人生的变奏曲吧。

 

三十一 1818-1822

 

第一乐章 一开始几个音又出现了类似二十九的悲伤主题,但很快就转到了明亮的高音区,阳光灿烂。展开部反复转调吟唱开头主题,但情绪坚定自信,没有忧伤。最后再现部平静的结束。

第二乐章 是个悠然自得的三段曲。

第三乐章 化繁为简,用了三段曲式,第一段又唱出悲伤之歌,悲伤中透露出期望。第二段是沉沉绵绵赋格,复杂的对位中奏出生命的最强音。第三段再回到悲伤之歌,但多了一份坚定,很快低音区渐强的敲击带回了赋格主题,充满雄伟阳刚之气,最后在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三十二 1818-1822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终结,也是他的人生感悟升华后的总结,本曲一共只有两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如火,最后变缓,第二乐章又用了变奏曲式,承接第一乐章,从平静的优美的柔板开始,越来越来越激烈,最后无限感慨的在长颤音中回归平静,我觉得这长颤音就是他终于突破了迷障,抵达自己的精神天国。尾声又在长颤音上奏出晶莹剔透的琴声,如沐雨露,已入化境。

 

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一路听来,到了第二十八首第二乐章摇摆的爵士风味一下子让我幡然顿悟,我看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贝多芬,他超脱了。1816年到1822年间贝多芬没有什么重要作品问世,1819年完全丧失听力,连弦乐四重奏都停止了创作,只有这些钢琴奏鸣曲。巨人一个人孤独的坐在钢琴前面,各个情绪从指间流出,不受乐章、曲式的约束,用音乐和自己对话,最终心境慢慢归附平静,内心的斗争一定还会继续,但他的精神已经到达彼岸。听完这些钢琴奏鸣曲,我相信他两年后的第九交响曲是发自内心的欢乐,那种已在苍穹之上,俯视众生的欢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聆听时参照新浪博客“最美室内乐”作者相关文章指引,可惜现在新浪博客已经无法打开。)

 

 

2021.5.13

 

话题:



0

推荐

VINCENT

VINCENT

1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1970年代生人,国际集装箱物流二十多年的从业者,爱好广泛,尤其古典音乐,摄影,体育和阅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