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由于孩子要去美国读大学,我对关于美国的信息变的非常敏感,也更愿意阅读一些关于美国的书籍,最近看了两本这方面的书,《我们的孩子》(作者:帕特南)和《乡下人的悲歌》(作者:万斯)恰好都是有关美国阶层变化的。这让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前只是从电视新闻或者网上看些经过政府或者编辑挑出来的东西,无非就是些恐怖袭击,大选,民众游行,高科技等等标签化的新闻,而通过这两本书,我走进了各个阶层有代表性的家庭,社区,学校,了解了美国二战以来阶层的变迁,也从一个已经成功挣脱美国底层的青年的视角,看到了曾经繁荣的美国中西部锈带人群的挣扎。

 

 

作者背景

 

罗伯特.帕特南 生于二战时期,美国老牌精英中的精英,杰出的政治学家,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政府首脑的资深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运动的勃兴。

 

JD.万斯 生于80年代的美国日益衰败的铁锈地带,高中毕业后加入海军陆战队,后就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耶鲁法学院。现在硅谷一家投资公司任管理工作。是个现代美国精英。

 

两本书的异同点

 

两本书都是关于美国阶层固话的,帕特南由点及面,从一个个家庭的小故事,系统地阐述了美国上世纪五,六年代到21世纪阶层流动的变化,以及家庭,学校,社区等等对这种变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他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而万斯就是其中的一个点, 他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过程,锈带工业区的衰落,周围人在衰落中的挣扎。

 

《我们的孩子》为我打开全方位了解美国社会的大门,我们平时所耳濡目染的无非是硅谷科技大佬的创业的励志故事,华尔街金融大鳄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及华盛顿政客的尔虞我诈。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我们知之甚少,尤其是生活在底层的老工业区的社区,家庭和孩子。这本书为了说明美国阶层的逐渐固化,造访了从50年代到现在多个美国家庭,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我不仅了解来美国阶层的变化,更了解了美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原来他们也有类似我们的学区,原来他们的社区以前也是贫富不分,原来他们中产和精英对孩子的管教并不比我们松,期望并不比我们小。原来他们不是传说中没有家庭观念。家庭也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环节。他们也像我们一样有职业的圈子。人脉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和我们这边的蓝领慢慢崛起相反,从80年代开始随着重工业日渐衰落,工厂关闭,他们的蓝领特别是白人蓝领工作渐渐失去,慢慢陷入低收入的泥潭,巨大的心里落差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灵,越挣扎陷得越深。最后大部分人放弃了挣扎,自暴自弃,这些地区成了毒品和暴力的温床。 家庭成了孩子们最后的庇护所。这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家庭的庇护,很难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万斯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他眼见着他的邻居,亲人和朋友慢慢陷入泥潭,其中包括他的妈妈。幸运的是他的外婆在他中学最后最重要的几年给了他坚实的庇护,使他成功爬上岸,一路健康的向前走。在《我们的孩子》里也是,各个阶层的家庭都对孩子起来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精英家庭为了孩子上好的学区搬家,严格监管孩子不要沾染恶习, 也有黑人妈妈在混乱的社区里竭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要受到混混们的骚扰,努力工作让孩子们有个更好的环境,也有刚出生就被父母丢弃,和不负责任的外公住在贫民窟的,对毒品,枪杀,性习以为常的孩子。家庭永远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一环,其次才是学校,社区,政府。但正是因为上一代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衰落,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大部分上一代都自顾不暇,无法引导下一代健康成长。如此恶性循环,阶层距离越来越大,越来越固化。关于解决方案帕特南给出的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从社区,教育入手,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 万斯作为一个个体没有必要像帕特南这么政治正确,他直言不讳其实是要靠自己和家庭。他用他打工的亲身经历说明现在的好多低阶层的人也给惯坏了,只知道抱怨,自己却不愿意正面现实,脚踏实地的工作。这也正好弥补了帕特南可能不愿意说出的部分。

 

这两本书对于我们中国现时的意义

 

中国经济经过这40年的狂飙突进,体量已仅次于美国,紧跟着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阶层也越来越凸显,财富也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先富人群聚集,现在在世界富豪榜上,中国的人数已经和美国不相上下。同时由于我们人口基数巨大,虽然有各种衡量标准,但中产阶级的绝对人数也在世界前列,当然低收入人群也很可观。我们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所以各个地区的差异也很大,每个人的收入和地位要放在他所在的地区比较才有意义,如果跨地区比较就有刻舟求剑之嫌。总的来说贫富差距在拉大,但中产和低收入的生活比以前还是有改善,阶层有固化倾向,但还是有流动空间。我所在的城市这几年外地人口大量涌入,在我生活的新城的小区里已经听不到几个本地口音了。他们其中大都数都是新晋的中产阶层。当然生活压力并未减少,而且越来越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或者下一代突破自己的阶层向上走,已经爬到上一层的要千方百计不要让自己掉下来,在现在这个充满机会和成功学泛滥的社会,每天都会有一夜暴富和一夜楼塌的故事,这些更加剧的人们的焦虑。

 

不可否认,我们的政府这些年对社会关心的个人所得税,社保,医疗,教育等做了回应和改善,也在借鉴西方的经验慢慢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福利制度,但通过这两本书,我们看到美国这几十年就是在这么好福利和体制下社会阶层还是慢慢的固化了,所以他们的救济和福利制度还是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只是一味的救济和保护弱势群体,是否忽视了人性的缺点中的惰性?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激发他们?怎样才能做到对每个阶层都保证真正的公平,怎样才能甄别各个阶层的合理要求?或者说拉长时间维度,这些都是人类向前发展的一个正常的过程,我们不必要过度焦虑。我想这些就是这两本书对我们现时中国的意义。

 

2019.3.20

话题:



0

推荐

VINCENT

VINCENT

1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1970年代生人,国际集装箱物流二十多年的从业者,爱好广泛,尤其古典音乐,摄影,体育和阅读。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