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这本《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途我一度绝望地合上它放回书橱,一千页的篇幅,密密麻麻的小字,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翻译,如果不是我巨大的好奇心,我是无法再打开它,忍受着身心的折磨,坚持看到最后一页的。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启蒙读物,而像一本大学里面的专业的教材,更适合于已经熟读过西方文明史和受过音乐专业培训的读者。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的书。我很想了解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是如何随着西方文明一起发展的,这也是阅读这本书的最大驱动力。但全部看下来也只能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纵然如此,我还是获益匪浅,它帮我再次梳理西方的文明发展史;让我了解了宗教对音乐的巨大影响,以及各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对音乐发展的推动;知道了人声和歌剧在很多时期是主流的音乐形式,器乐演奏是如何从没有指挥自由演奏慢慢发展为由指挥主导各个演奏者各司其职,严格按照作曲家详细缜密的总谱来演奏的;音乐评论也是和音乐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重要的是作者分单独的章节介绍了从巴洛克时期J·S巴赫以来的音乐大师们,作者用自己的专业视角给我呈现了不一样的解读。
对于巴赫,“如果想窥透巴赫一生创作的雄壮和优美、阴沉沉而暖色调的大教堂,我们必须绕过大门,走圣器保藏室的那道边门,拾阶而上那神秘阴暗、弯弯曲曲的楼梯,进入亲切友好的管风琴室,才能找到他心中的至爱”。这段话对我是醍醐灌顶的,使我对巴赫的音乐一下子豁然开朗,虽然我还听的不多。
而莫扎特的音乐,要把握他的真正伟大,理解他的音乐的有强大的拯救力量的深刻奥秘,就必须牢记这个人的高贵灵魂曾经忍受痛苦,曾竭力挣扎,曾屡遭挫折,曾蒙受屈辱。但是他的天性中支配一切的特征是无穷无尽的爱,因而尽管遭受折磨,但作品不以痛苦为支配性基调。他作品看似简单,实则是技巧和精神的完美和谐,“有艺不露,乃为真艺”。肤浅的生手会被这种完美弄昏了头。我要尝试着穿过他音乐的完美外表,抵达他深处的精神世界。
贝多芬自不必说,公认的伟大的乐圣,呈上启下的音乐巨人。从第一次开口表达起,他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句都以令人诚服的自信,体现着挺拔姿态与堂皇气概。他的音乐是力量与完美的化身。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勃拉姆斯,伟大的逆潮流者,把自己的浪漫主义思想装进古典主义结构的音乐里,他的音乐是个有苦核的甜桃。在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再现部的高潮部分,音乐像榔头一样撞击墙面,就像他似乎在努力挣脱束缚,却无法摆脱,这种充满力量的隐忍的美充满了迷人的魅力,就像他的一生。第四乐章里的明朗的阿尔卑斯曲调背后似乎隐藏了无数的悲观动机,蠢蠢欲动。女低音狂想曲像杯浓郁的酒,越品越香,百听不厌。听多了贝多芬,老柴,我才发现勃拉姆斯可能我更喜欢的大师。
对于当代音乐会上的宠儿俄罗斯音乐,作者并不太推崇,认为俄罗斯作曲家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作品结构不够完整,主调音乐居多。就算是受过正统音乐训练的老柴,最著名的柴六也是“眼泪汪汪的悲情”,不能称为大师。这点我觉得作者过于苛刻,如果说贝多芬是古典音乐里的ROCK大师,勃拉姆斯是BLUS大师,那么老柴就是POP大师,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浓郁,结构紧凑,配器丰富,一部几十分钟的交响曲从头到尾绝无冷场,演者酣畅,听者动容。
读这本书的还有个乐趣就是结合我那本刘汉盛的《唱片圣经》,在网上又淘了不少黑胶唱片,其中十几元一张的日版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的勃拉姆斯、莫扎特和舒伯特的黑胶最为超值,每天听一部,不亦乐乎!
木心说过“音乐使我做了一个梦。音乐是最美的,我认为一切艺术都通向音乐”,这也正是我想要表达的。
2020.9.29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