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岳父,岳母生活简朴节俭,家里好多东西都是超过三十年了,岳母尤好收藏各个值钱不值钱的大小玩意儿,经常翻出妻子小时候的鞋子、玩具,或者突然拿出一块四十年前的布。所以家里看上去各处都塞得满满当当,非常拥挤。有次回去又提起拥挤之事,岳父开始埋怨岳母收了好多没用的东西,岳母却将矛头指向岳父,说他也收了好多没有用的大部头的书,岳父于是一言不发气呼呼跑到里屋,过一会儿抱出一堆书来,说是全部扔掉,不要了,由于我经常在他这儿讨两本闲书看看,扔之前他便让我先看看有没有看上的,我翻了翻,看到一本书里面很多解放前南京的照片,便把这本书解救了出来,免除它被扔到楼下废品站的命运,也让我认识了一位被遗忘和低估的大文人朱偰先生。

   

首先引起我兴趣的是书里大量的上世纪三十年代南京的照片,包括现在耳熟能详的明孝陵、石象路、鬼脸城、台城、紫金山等地方,能看到它们将近100年前的样子,非常难得和珍贵。于是我很好奇照片的作者,便循着文字慢慢读了下去,这才发现还有这么一位学贯中西,对南京古迹特别是古城墙保护不惜牺牲自己仕途甚至生命的学问大家。《朱偰和南京》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朱偰先生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全书收录了朱先生的一部分关于南京的著作以及子女和相识不相识的友人缅怀他的文章。文中插录了若干珍贵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照片。

 

朱偰先生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北大历史系主任、章太炎的大弟子、历史学家朱希祖。良好的家教使他有了深厚的古文诗词的底子。一九二九年他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一九三二年回国,在回国途中正好遇上游欧回来的朱自清,两人一路对诗,后来据朱自清日记记录,佳句皆出自朱偰。在德国柏林大学,胸怀报国之志的他没有子承父业,以文史为专业,而是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经济学,学成回国后到南京在国立中央大学当经济系教授,后来升至系主任,期间发表了多篇水准非常高的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可惜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无异于对牛弹琴。而他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的两本书《金陵古迹图考》和《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竟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南京古迹的考古成果。作为一个外来人,他深深喜爱上了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六朝古都。即使是爱好,他一样是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有计划的探访、测量、拍照,他把南京六朝以来所有的古迹都摸排了一遍,再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考证、编录成了这两本书。在《朱偰于南京》这本书里有些摘录,文笔简练通达,颇具大师风范,不禁要节选一段和大家分享:

 

由麒麟门而东,过汤山,至新塘;折而南,经红塘村元庆庵,可十二里,至石狮干,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在焉。

 

寥寥数字,清楚明了,笔间似有韵律,朗朗上口。

 

解放后,他干脆由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转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这下副业变成了主业,更加得心应手,发掘和保护了许多南京的古迹,也撰写和出版了有关南京和江苏的诸多历史著作。但是在那个要超英赶美的亢奋时代里,古迹成了阻挡前进步伐的绊脚石,特别是到处可见的南京城墙。当局决定要拆掉它们卖掉或做建筑材料,朱偰用他有限的权利大声疾呼,直接到市政府进言,并在报纸上撰文对政府提出批评,这样保住了鬼脸城;用身体去阻挡不让他们拆掉中华门的瓮城,保住了现在的中华门城堡。可以说没有朱偰,就没有南京现在引以为豪的城墙古迹。然而他付出的是他的官位和知识分子的尊严,反右运动,他因此丢官遭批斗,文革开始后更被开批斗会,隔离审查,身心遭到残酷摧残,最后含冤自尽。我无法想象在在19687月的那个夏日的夜里,受尽屈辱的他在隔离室里怎样爬上桌子把头放进吊在天花板上的草绳里;当草绳断了,他摔下来,跌断的两根肋骨戳到肺里,他是忍受怎样的窒息的痛苦;当他卷曲着身体躺在水泥地上慢慢的停止呼吸时,他又有怎样的话语要最后留给着世间。

 

最后气绝,冤亡。只留下几行字“我没有罪!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历史终究会证明,但人祸至此,谁来负责! 以后每次登南京城墙,我会想起这位老先生的。

 

2019.04.26

话题:



0

推荐

VINCENT

VINCENT

17篇文章 1年前更新

1970年代生人,国际集装箱物流二十多年的从业者,爱好广泛,尤其古典音乐,摄影,体育和阅读。

文章